近年来,随着诉讼门槛的不断降低,诉讼费用的大幅下调,人民法院对社会弱势群体司法救助力度的不断加强及人民群众法律维权意识整体提升,致使法院受理案件数急剧增加。同时,受金融形势的影响,各种欠款、劳务、建设工程案件更是大量涌入司法,使得法院面临前所未有的“诉讼爆炸”。此外,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新类型案件不断出现,案件难度不断增加。
一方面法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司法能力已成为摆在法官面前的首要任务,也成为法官的心理重荷。另一方面,在诉讼过程及宣判后,面对诉讼风险带来的心理压力,当事人的不良诉讼心态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如诉讼过程中基于偏见对审判人员进行攻击,意图通过人情关系拉拢法官,恶意逃避诉讼,威胁对方证人,诉讼中意图自我伤害,制造虚假证据。宣判后,当事人长期滞留法院,情绪过于激动身体突感不适、来法院闹访、缠访,威胁承办人员、对方当事人等事件。
为此,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人民法院党总支选派党组成员、党总支副书记张丽娟、政工科科长王金辉参加心理咨询培训考试,并先后取得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在全市首先成立了心理咨询疏导服务站,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专业心理咨询手段和法律知识相结合对当事人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使其重构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以及对事物正确看法,调整心理状态,克服心理异常,避免过激矛盾冲突,促进审判工作的顺利和谐。与此同时还将面向法院法官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法院工作人员减轻工作压力。为方便更进一步深入交流沟通,心理咨询疏导服务站还分门别类的摆放了各种书籍、植物以及生活用品等,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辅助来访者重建自信心,快乐积极的工作和生活。目前心理咨询疏导服务站每周二和周三面对当事人提供心理辅导,周四则面向法院内部开放。如果在诉讼过程中法官发现有关当事人需要心理咨询疏导的,可随时预约。
不久前,心理咨询疏导服务站成功化解了一起民事离婚案件,民二庭办案法官在处理一起原告李某诉被告张某某(女)离婚一案中,发现被告张某某情绪不对,似乎有轻生的念头,就将情况报告给了民二庭庭长,民二庭庭长在采取防护措施的同时,将情况反馈给了相关心理咨询师。就这样这位张女士被“请进”了法院的心理咨询疏导服务站。政工科长王金辉接待了她。当时张女士表情呆滞木然,并不愿意沟通,经过心理咨询师的深入劝解,张女士才开口说:“我老公最近起诉,要和我提出离婚,说我们感情不和,我都49岁的人了,在一起过了一辈子了,我心理都要崩溃了,焦虑,睡不好觉,心里非常不安,情绪也不好,大把、大把的掉头发,我怎么能挽回他的心,我不想离婚。他说我管得他太紧,脾气不好”。也许是心理过分担忧,张女士语音发颤,说话有些颠三倒四。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专业手段,耐心的倾听张女士的诉说,适当的时候轻声的说两句,以帮助张女士更好的倾诉,偶尔也会提个问题,帮助张女士平息一下。张女士在服务站一谈就是3个多小时,中间有几次哭的都说不出来话,心理咨询师始终专注的倾听,温馨的开解,终于打开了张女士的心结。她表示说:“和你唠完,我心里面舒服多了,这么多天,总感觉心里面象压了一块大石头。强扭的瓜不甜,我老公要离婚,我就不勉强了,你放心,我会出去打一份工,好好生活,不会再想自杀了。”
对一些当事人难缠、情况复杂的案件,由化解矛盾能力强、调解水平高的法官和心理咨询师共同对当事人的心理症结进行“会诊”,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调解方式,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和矛盾的调和点,疏导他们的思想情绪,达到息诉服判的效果。不久前民庭处理的一起损害赔偿案件,因肇事方家庭困难无力对受害人进行民事赔偿,在案件宣判后,受害人刘某既不上诉,又在法院纠缠不清,坚持说:“肯定是XX法官收了赵某某的好处,所以我才没得到钱,你们法院就得赔我,我就得在你们这闹,在你们这闹了,你们法院就得赔我。”对此我院心理咨询师认为刘某是疑虑为主并伴有强迫行为的心理疾病。在找准症结以后,我院心理咨询师和该庭庭长从法律和心理两个层面对刘某进行心理疏导,最终刘某表示上诉,通过正常的诉讼途径解决。
法官与普通人一样,也会出现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如不及时疏导治疗,就会影响到公正审判、廉洁办案。法官忙于完成各种指标的考核致身心疲惫,错案追究制又使法官如履薄冰。法院内部形成一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氛围,法官工作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日益浓烈,而整天面对形形色色的当事人、各种尖酸刻薄的语言、少数“信访不信法”的诉讼当事人,动辄信访,甚至暴力抗法,这都给法院的法官照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经过心理咨询疏导服务几次公开辅导,很多法官都表示非常受益,懂得了如何在心理学上进行角色间转换,能深入理解审判工作,化解烦心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