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区法院以顺民愿、护民利、解民忧为己任,多措并举打造服务型民生法院,将司法为民落到实处,以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宗旨,让当事人切实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
创新举措一小步 服务民生一大步
为进一步减轻当事人诉累,解决异地当事人无法到庭应诉的困难,富区法院创新审判方式,运用QQ远程视频开庭,成功调解了一起继承案件。不仅使当事人节约了诉讼成本,而且提高了法院的办案效率,真正把司法为民落到实处。
本案的被告二人均定居上海,办案法官考虑到被告方回来参加诉讼的路费和时间成本都非常高,为了方便当事人参加诉讼,办案法官通过电话与被告方取得联系,了解基本情况后,为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征得原、被告当事人同意后,决定通过qq远程视频通话的方式对本案进行开庭审理。 开庭当天,原告赵某准时到达法院审判庭,被告白某、陈某则通过手机QQ视频出庭,法庭经过出示身份证件、视频图像及语音通话等方式,核实确认了当事人身份。庭审中,杨力法官耐心做原、被告的思想工作,与原、被告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解开了原、被告的心结,最终达成调解协议。整个庭审过程全程录音录像,并刻碟附卷。
富区法院运用qq远程视频开庭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节约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同时为法院办理案件的探索创新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司法服务“零距离” 乡村民调解民忧
“法院这一作法真是太好了,咱们村儿调解员以往工作遇到难题,也不知向哪儿问。现在法院把指导工作做到村门口,对我们帮助特别大,以后一定多与法院联系,让村儿里的矛盾就在咱当地解决好。”富区法院常务副院长苍松带队对辖区10个自然行政村进行了走访,一进库勒村委会,该村的民调负责人就与苍院长唠起了民调工作,对法院采取措施对基层民调组织进行指导这一作法赞不绝口。富区法院不断加强了对基层民调组织的指导,做到法官亲自对接、个案具体指导、全方位释法解疑,有效提高了村级调解组织的调解能力和水平,做到司法服务“零距离”。
一是指定法官与村对接,建立互动平台。在民事审判一庭、二庭、三庭选定10名业务能力强、办案经验丰富的法官与辖区的10个自然行政村进行对接,建立联络网,建立互动平台,方便法院对村委会在化解民间纠纷方面的业务指导。二是组织村干部进行培训,强化法律知识。针对绝大多数村民调解员文化程度不高,法律知识欠缺,有时调处纠纷不是依据法律,而是依据一些陈规陋习的现状,该院以集中授课的形式对村调解员和治保主任进行培训,主要讲解农村常用的涉及宅基地、承包地、婚姻家庭、债权债务、民事侵权、合同物权等法律知识,提高村民调解员的法律知识水平和调处纠纷的能力。三是依托巡回法庭开办辅导课堂,贴近乡村生活。该院以巡回法庭为平台,指派一些调解能力强的法官,结合平时工作的实际案例,深入村屯现场开庭,对家庭、宅基地、邻里等农村常见纠纷的调解方法和技巧进行讲解,介绍成功经验,以提高村民调解员调处纠纷的能力。
流动调解到身边 巧解群众心“疙瘩”
近年来,富区法院积极开展服务民生系列活动,针对案件当事人的实际情况,采取“流动法庭”、“假日法庭”、“巡回法庭”等方式,变“坐堂办案”为巡回审案,把“法庭”搬到百姓家中、田间地头、社区工厂等地,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在“三八节”前夕,富区法院调解流动站的女法官来到苑某的家中,成功调解了一起继承纠纷案件。被告苑某系原告吴某的母亲,老人因车祸导致不能行走,常年坐在轮椅上。此次母子二人因吴某父亲的遗产对簿公堂。富区法院流动调解站的法官考虑到苑某的特殊情况,在征得了原告吴某的同意后,依法将法庭设在了苑某的家中。虽是在当事人家中开庭,可是法律程序一个都不能少,书记员依法向当事人宣读权利与义务,宣布法庭纪律,让双方当事人切实感受到法律的严肃与庄重。主审法官提前审阅卷宗材料,综合考虑当事人的身体状况、心里承受能力、家庭关系等因素,制定了周密的审理提纲,在庭审过程中更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向当事人进行大量的调解和法律宣传工作。经过主审法官两个小时的耐心劝说和讲解,双方当事人最终达成一致调解协议。母子二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老人感激的说“谢谢法官,谢谢你们对残疾人的关爱,将方便送到家里来”。
富区法院流动调解站自成立以来,坚持“上门服务、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的原则,与全区30个社区建立了联系。流动调解站做到巡回开庭、就地调解。流动调解站的联络员定期到各社区进行了解情况,还通过电话与各社区建立经常性的沟通,及时了解基层群众矛盾,联络员负责向调解流动站反馈情况。调解流动站针对双方矛盾,帮助协调化解,耐心地进行释法解疑,避免了矛盾的激化,为群众排忧解难,方便了基层群众,促进了辖区的稳定和谐。